取材公安機關追捕外逃人員真實案例的經偵劇《獵狐》正在播出,目前該劇口碑不錯,但它幾乎全程使用的手持攝影引發了爭議,這種拍攝方式令畫面處于持續的晃動中,有些讓人頭暈。那么電視劇中手持攝影的使用,究竟好不好?
所謂手持攝影,顧名思義,攝像機不是固定于三腳架上,或者借助器械平衡有序地運動,而是由攝影師肩扛或手持攝像機進行拍攝。攝像機成為攝影師身體與審美的延伸,用來獲取帶有主觀性和運動性的鏡頭,形成不一樣的美學效果。手持攝影第一重美學效果是鏡頭具有“呼吸感”。攝像機在攝影師手中,哪怕是固定機位,攝像機也會跟隨著攝影師的呼吸發生輕微的起伏波動。
比如《獵狐》中有大量正反打的人物對話場景,攝影師雖然不動,但畫面也隨呼吸微微抖動;而在一些驚險時刻,鏡頭“呼吸”的頻率明顯加快,更像是攝影師的主觀感受。這時,攝像機提供的不是冷靜的第三方視角,而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介入性。其視角貼近人眼觀看習慣,仿佛攝像機就是觀眾的眼睛,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劇集也會產生紀錄片般的寫實質感。這是紀錄片和寫實性強的電影熱衷于使用手持攝影的原因。
《獵狐》是一部取材于真實事件的經偵劇。“呼吸感”制造出來的介入感、現場感和寫實性,與《獵狐》的氣質是相稱的。比如《獵狐》一開篇,劉鈞[微博]飾演的藥廠老板錢程因將員工的錢投入股市,股市大跌血本無歸,員工上門討債。這一幕攝影師手持攝影快速穿越討債的人群,營造出一種喧鬧、混亂的觀感。而室內,幾個鏡頭快甩掃過錢程妻兒的表情,放大他們內心惶恐的情緒。之后鏡頭再急推錢程慌亂打電話的近景和特寫,那種不安感就溢出屏幕。可見,手持攝影可以將人物情緒視覺化,晃動的鏡頭成為人物內心世界的一種表達。而動作戲中,急劇晃動并在運動中偶爾失焦的鏡頭,可以將搏斗戲的驚險體現得淋漓盡致。
手持攝影讓攝影師擺脫器械的束縛,具有更大的主動性,也賦予了演員表演上更大的主動性。在固定機位的拍攝中,演員常常需要按住機位的位置,進行大量的走位配合,限制演員自主發揮。但手持攝影經常是攝像機隨著演員在動,演員在場景內可全情投入發揮,攝影師依靠自身經驗和審美敏感度對演員的表演進行捕捉。攝影師具有更大的權限,演員表演也獲得更大的自由度。《獵狐》中一些偏生活化的場景,演員的表演真實、自然、松弛,與表演的自由度亦分不開。
當然,手持攝影并非沒有缺點。相較而言,手持攝影畫面不穩定、構圖不夠細致、在表達細膩溫婉等情緒時效果孱弱。就比如前陣子的熱劇《嘆息橋》中,我們看到的對稱、三分法等細膩的構圖,在《獵狐》中都看不到。換句話說,手持攝影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鏡頭的形式美感為代價的。因此,在運用手持鏡頭時,應優先考慮的是,它是否是傳達劇情的最好形式,攝影終究是要為內容服務的。
也是在這個角度上,《獵狐》的手持攝影遭到許多觀眾吐槽,彈幕上有大量批評“鏡頭太晃”的評論。手持攝影雖然符合《獵狐》氣質,也讓劇集獲得不一樣的審美特性,但當前播出的劇集,幾乎是手持攝影從頭運用到尾,鏡頭也從頭晃到尾,不僅畫面缺乏美觀和變化,有時也影響了故事的節奏。像第5集,兩個男主角在動物園內那個天旋地轉的360°環繞攝影,晃得人頭暈,也并無必要。
恰到好處的手持攝影能為劇情賦能,為劇情錦上添花,但攝影師們也得切記,不能因為手持攝影就放棄對構圖藝術、視覺效果等的追求。《獵狐》的攝影技巧還應該更多樣化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