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金山銀山》80后導演用喜劇方式講扶貧故事

2020-05-25 09:10:47

“現在農村變化非常快,我更愿意叫它鄉村劇,我不想把農村拍得土,拍得俗。”近日,《我的金山銀山》導演賁放接受全國媒體群訪表示,《我的金山銀山》劇本歷時四年打磨,主創深入一線實地調研,正如片尾曲《初心》所唱的那樣,是抱著做精品的初心去做的。

延續了精品劇的氣質

《我的金山銀山》以喜劇的方式,塑造30多位立體生動的人物形象,不僅為觀眾呈現了農村脫貧攻堅中一個個笑中有情,喜中有淚的感人故事,而且讓觀眾深切感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總導演沈嚴[微博]的作品一向以現實和精品氣質為特色。他導演的《中國式離婚》《中國式關系》《我的前半生》都是收視口碑雙豐收的作品。

《我的金山銀山》雖然故事背景從城市到了農村,但依舊延續了精品劇的氣質。

開拍前,總導演沈嚴就為該劇定下了“貼近生活、還原生活,在戲劇中挖掘生活的閃光點,做一個扎實的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的總體要求。

賁放導演在具體執行拍攝中也是始終秉持著“做一部不一樣的主旋律劇”初心,“主旋律劇一定要避免假大空、喊口號。劇中絕大部分的故事都是編劇深入幾十個貧困村采集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

因為觀眾茶余飯后喜歡看輕松活潑合家歡的題材,主創團隊在創作過程中盡可能加入了各種喜劇元素,提升該劇的觀賞性,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把精準扶貧的精神落到實處。

劇中不僅全面展現國家脫貧攻堅的政策,更以產業扶貧為主線,展現了旅游扶貧、電商扶貧、教育扶貧、養殖扶貧、異地搬遷扶貧、企業扶貧、金融扶貧等等在內的7個產業扶貧模式。

賁放說,《我的金山銀山》就是要讓還處在貧困地區的村民看了后可以學以致用。“我們國家已經摸索出了一條精準扶貧的模式,沿著這個模式做下去,大家會發現農村的商機是非常多的。比如電商扶貧,家家戶戶都在各大電商開店,電商平臺也都建立扶貧專區支持鼓勵農戶賣自己種植的農作物。”

表達和臺詞緊跟時代

賁放表示,《我的金山銀山》中年輕人的行為方式、臺詞緊跟時代步伐。比如湯婉頂著一頭紅發在網上打“英雄聯盟”,大寶貝湯非辭職的原因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把更多年輕元素帶入到劇里,正是讓年輕80后的賁放做導演的原因之一,他透露“很多喜劇梗都是為當下年輕人量身打造的。劇中的湯亮、范白露、范奮斗、湯婉、大寶貝,這些年輕人都非常接地氣。”

《我的金山銀山》在福建建甌的十八個鄉鎮拍攝。從劇組駐地到村委會的拍攝地,路程需要3個多小時,所有人員天不亮就得出發。拍攝期貫穿整個冬季,天氣很冷,每天在現場吃飯,還沒吃幾口,飯基本就冰涼了。

賁放說:“拍攝環境非常艱苦,大家沒有絲毫的抱怨,整整4個月的拍攝過程充滿了歡聲笑語。每個演員都為角色獻計獻策,給予生動的表演。能遇到大家是我作為導演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