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GDP首破100萬億元

2021-01-18 17:13:09

1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介紹2020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2020年,我國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全年增速達2.3%。按照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扎實做好 ‘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的宏觀調控目標,當前全國新增就業目標實現超預期完成,消費增速接近往年正常水平,三大產業投資數據全部轉正。

“總的來看,2020年國民經濟運行穩定恢復,穩就業保民生成效顯著,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但同時應看到,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寧吉喆表示。

寧吉喆指出,從2021年的情況看,支撐經濟穩定恢復的有利因素仍較多,我國經濟有基礎也有條件延續穩健復蘇態勢。雖然當前疫情防控“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依然較大,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且正在顯現。

全年GDP超100萬億元

據統計,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01.6萬億元,歷史上首次突破100萬億。在過去20年內,經濟總量規模擴大至10倍。按照目前測算的年平均匯率折算,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7萬億美元左右,穩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預計達到17%左右。202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穩居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與高收入國家發展的差距繼續縮小。

“這意味著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又躍上一個新的臺階。這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標志性意義。”寧吉喆表示。

在過去一年間,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涌現。例如,“嫦娥五號”成功登月并采樣返回,“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等;經濟實力顯著提升,我國工農業生產能力明顯增強。其中,糧食總產量創歷史新高,持續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業增加值預計連續11年居世界第一位。

不過,寧吉喆也指出,我們要清醒認識到,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均GDP仍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當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依舊較大,創新能力仍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當前,我們仍需注意,我國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在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民生領域投資依然存在短板,在芯片、半導體、工業軟件、航空發動機等高新技術領域仍面臨被‘卡脖子’的境況。”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指出。

付一夫表示,我國仍要推動強大國內市場的形成,繼續從促進居民消費、推動新基建等方面著手,釋放居民消費潛力;同時,繼續通過完善營商環境、優化外貿結構、主動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新興市場等方式來助力穩外貿外資。此外,通過增加研發投入、推動信息化建設等方式,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新增就業完成全年目標的131.8%

2020年初至今,隨著我國疫情控制總體走向平穩,政策幫扶持續顯效,就業壓力得到緩解。2020年年均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6%,低于6%左右的預期目標。12月,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2020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4%,低于5.5%左右的預期目標。

從新增就業數據來看,2020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顯著高于900萬人以上的預期目標,完成全年目標的131.8%。其中在12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與上年同期持平。25-59歲人口調查失業率為4.7%,與上年同期持平。

穩就業帶動居民增收。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如期實現。 “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全年全國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同比名義增長8.7%,這表明兜底保障的力度加大。”寧吉喆表示。

“擴大消費最根本是要促進就業。”此前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重申,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促進重點群體多渠道就業。

去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提出拓寬靈活就業發展渠道、優化自主創業環境,同時加大對靈活就業的保障支持。地方層面也相繼發布新規保障居民穩就業。例如,在此前召開的回顧“十三五”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賀銳表示,目前,北京市享受靈活就業社會保險補貼人數已達30.6萬人;全市繳納社會保險的靈活就業人數約66萬人。

不過浙商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李超提醒道,隨著春節臨近,國內新增就業壓力來自于兩個方面:春節期間農民工返鄉,季節性失業率面臨沖高可能,不過鑒于今年春節事件較晚,農民工返鄉抬升失業率或在1月數據中體現;同期,考研人數和應屆畢業生人數創新高。教育部數據顯示,2020年考研人數達到377萬人,2021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909萬人,2022年畢業生或超過1000萬人。

全年最終消費支出超55萬億元

鑒于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不斷提升,促銷費、擴內需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穩增長的共識。尤其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擴內需已成為戰略基點。

數據顯示,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566億元,同比增長4.6%,增速比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35695億元,增長4.4%。

“過去一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全年看仍然是負增長,但三四季度數據已經轉正,特別是四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達到4.6%,這個速度已經開始接近前幾年的正常水平。12月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增速略有波動,確實也是受到幾個地方散發疫情的影響。”寧吉喆指出。

不過,由于國內疫情零星反復,消費分化的趨勢日趨明顯,加速了消費業態升級的勢頭。據統計,2020年,全國網上零售額117601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增速比1—11月回落0.6個百分點。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97590億元,增長14.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9%;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類、穿類和用類商品分別增長30.6%、5.8%和16.2%。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鍵在于挖掘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的潛力。”寧吉喆說,我國人口規模居世界第一,中等收入群體也是世界最大的,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接近40萬億元,最終消費支出超過55萬億元,資本形成總額也接近45萬億元,這將助推我國超大市場規模的優勢進一步發揮。

在他看來,從2021年情況來看,支撐經濟穩定恢復的有利因素較多,我國經濟有基礎也有條件延續穩健復蘇態勢。具體而言,物質基礎雄厚。農業基礎地位鞏固、工業主導作用增強、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產業體系完整。全世界已成為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市場空間廣闊,在全國14億人口中,中等收入群體超4億,擁有全球最具成長性的內需市場。“新的一年,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化,廣闊的國內市場都是我們發展的立足之地和回旋空間。”

三大產業年內投資均轉正

“去年,消費發揮了基礎性作用,投資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寧吉喆指出,全年的固定資產投資、三次產業投資、社會領域投資、基礎設施投資都實現了正增長。

據統計,2020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518907億元,比上年增長2.9%,增速比1—11月提高0.3個百分點。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289264億元,增長1.0%,增速提高0.8個百分點。從環比速度看,12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2%。

分產業看,第一、二、三產業全年投資同比增速分別為19.5%、0.1%和3.6%。在第二產業中,雖然制造業投資同比下降2.2%,但降幅收窄1.3個百分點。其中,醫藥產業及高技術產業對制造業仍帶來較強支撐作用。

據寧吉喆介紹,隨著需求結構調整,高技術產業、社會領域的投資均比上年增長10%以上,為10.6%、11.9%,分別快于全部投資7.7、9個百分點。

從產業投資數據來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全年投資增幅達到12.5%,醫藥制造業投資增速達28.4%。“制造業投資增速在部分行業的引領下,呈現確定性修復態勢,且呈現加速修復走勢。”李超指出。

與此同時,因涉及鏈條長且產業門類齊全,第三產業中的基建產業一直是疫情期間重要的逆周期調節工具。據統計,前12月,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比上年增長0.9%。其中,除鐵路運輸業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分別下降2.2%和1.4%外,道路運輸業及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速為1.8%和4.5%。

李超認為,四季度一般是基建傳統淡季,受拉尼娜現象導致的冷冬和供需錯配推升再通脹的邏輯影響,電力供需差距拉大,部分地區出現了“供電不足”的超負荷現象,導致階段性拉閘限電的非常規措施出現,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現存基建項目的施工強度,對基建進度也產生一定擾動。

寧吉喆指出,再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的同時,發揮投資的關鍵性作用也很重要。2020年投資在促進經濟恢復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未來還要加大有效投資的力度,把我國較高的國民儲蓄率轉化為實際投資的成果,同時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更好地發揮“三駕馬車”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