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一年賺了638億,為阿里出海立下大功

2023-02-24 21:41:00

1.菜鳥在海外“狂飆”

菜鳥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2月23日,阿里巴巴發布了2023財年第三季度(自然年2022年第四季度)財報。


【資料圖】

財報顯示,阿里實現營收2477.6億元,同比增長2%,外部客戶的收入占總營收的72%;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468.15億元,凈利潤為457.46億元,同比增長138%。

其中,菜鳥的營收增長強勁,呈現出高質量發展態勢。

財報顯示,于2022年12月31日止季度,在抵消跨分部交易的影響前,菜鳥的收入同比增長17%至230.23億元。在抵消跨分部交易后,菜鳥單季營收同比增長27%,達到165.53億元。

(圖源:菜鳥)

綜合2022年自然年的數據,菜鳥全年營收達638億元。需要注意的是,2020年自然年,菜鳥全年營收為322.5億人民幣。

由此可見,從2020年到2022年,菜鳥的業績實現了翻倍增長。

至于菜鳥為何能交出如此亮眼的成績單,阿里表示,主要是由于自2021年年底開始菜鳥持續升級服務模式,以更好地服務客戶從而提升客戶體驗,促使本地消費者物流服務收入增加,以及國際物流履約解決方案服務收入增加所致。

另外,在物流服務方面,于 2022 年 12 月 31 日止季度,菜鳥有5個海外分揀中心投入服務,總數增至15個。

在國際貨運方面,2022年,菜鳥完成國際出口貨郵吞吐量17.5萬噸,出口申報貨值超480.11億元,日均跨境包裹量突破400萬件,國際貨運網絡已初具規模。

整體看來,菜鳥顯著增強了國際快遞、倉配供應鏈、物流末端等核心能力,提升了消費者體驗,并得到了全球市場的認可。

在菜鳥的支持下,阿里的跨境電商業務也實現了穩步增長。數據顯示,阿里海外數字商業板塊實現收入194.65億元,同比增長18%,其中國際零售收入增長26%。

需要注意的是,菜鳥不僅在海外加速狂奔,在國內也沒有停下腳步。

送貨上門方面,2022年雙11期間,菜鳥送貨上門總單量超過2億。

大件物流方面,天貓和菜鳥聯合啟動“大件物流三年計劃”,本月中旬還傳出了月薪4萬招聘家居送裝師的消息。

截至目前,菜鳥驛站已經覆蓋了全國200多個城市,站點日均服務的包裹數量達數千萬。

從全球維度看,菜鳥已經建設了7個特大核心物流樞紐,含200萬平方米的保稅倉和海外倉,不僅覆蓋了世界6大洲、174個國家和地區,還躋身成為了全球四大跨境物流網絡之一,與海外三大快遞巨頭FedEx、DHL、UPS站在同一水平線。

種種跡象表明,菜鳥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全球化。

如今看來,持續推進全球化布局的菜鳥,已經成為了阿里實現增長的新引擎。

2.阿里全球化,機遇與挑戰并存

2019年,阿里把全球化正式確立為未來發展的三大戰略之一。

2021年年末,阿里CEO張勇發出內部信,宣布將原淘寶天貓總裁蔣凡調任到新成立的海外數字商業板塊,全面接管出海業務。

在內部信中,張勇表示,“過去幾年,阿里巴巴海外市場增長迅速,但距離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公司,距離在潛力廣闊的海外市場有更大作為,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也許正是基于此,阿里此后一直大動作不斷,先是對東南亞電商平臺Lazada進行多輪注資,又在西班牙推出了新的電商平臺Miravia,還計劃在土耳其投資超過10億美元,建立物流樞紐……

種種行動表明,海外市場承載著阿里的全球化夢想。

除此之外,隨著國內流量增長見頂,電商增速放緩,淘系電商平臺在本土地區的增長空間已然不大。

數據顯示,在2022財年里,阿里的年度活躍消費者突破了10億,滲透率即將到達天花板。

另有數據顯示,2021年,淘系電商平臺的市場份額為52%,京東、拼多多、抖音、快手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0%、15%、5%、4%,剩余4%的市場份額則由蘇寧易購、唯品會、得物等平臺瓜分。

(圖源:節點財經)

然而在2015年,淘系電商平臺的市場份額為75%,2018年市場份額保持在70%左右。從中不難看出,淘系電商平臺受到了很大的沖擊。

也是因此,阿里必須積極押注跨境電商,力爭拿下海外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里的不懈努力下,其海外電商版圖已經逐漸成型。國際零售方面,速賣通主攻俄羅斯及歐洲市場,Lazada專注于東南亞,Daraz聚焦南亞市場,以及土耳其的Trendyol、西班牙的Miravia。

國際批發方面,阿里巴巴國際站(Alibaba.com)為全球商家提供一站式的店鋪裝修、產品展示、營銷推廣、生意洽談及店鋪管理等服務。

物流方面,菜鳥在東南亞和歐洲的表現也相當讓人驚喜。

很明顯,阿里的海外電商業務覆蓋面相當廣,既有針對不同國家和市場的電商平臺,也有滿足全球商家需求的服務網站,還有致力于全球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菜鳥國際。

不過,布局范圍越廣就意味著問題越多。以Lazada為例,近幾年來,其因國內的經營方式無法適應當地市場發展,致使管理層意見分歧嚴重,出現了頻繁的人事變動。

另一邊,受全球經濟環境影響,阿里為了縮減開支,宣布對Daraz進行裁員,比例高達11%。

此外,2022年第三季度,Lazada、速賣通、Trendyol和Daraz的總訂單數量同比下滑了3%,業務增長逐步放緩。

由此可見,阿里的跨境生意并沒有那么好做,目前依舊面臨重重困難。

3.海外物流,是突圍關鍵?

對跨境電商平臺來說,海外物流向來都是必爭之地。

畢竟在資本博弈的過程中,物流才是決定海外業務能否實現規模性發展的關鍵。

物流企業也深諳這個道理。去年2月,中通在泰國曼谷建設的轉運中心開始啟動;4月,圓通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附近新建的集運中心正式開業;8月極兔速遞宣布增加中國到歐美的跨境快遞業務等等。

更何況,電商和物流本就是共生關系。物流出海如果沒有電商的助力,必定舉步維艱,而電商出海如果沒有物流的保障,必定寸步難行。

就拿阿里來說,曾有業內人士坦言,物流體系的建設是阿里全球化戰略實施中的最高優先級。目前阿里的海外商業戰略中,搭建本地化的物流網絡是重中之重。

很明顯,阿里要想實現真正的全球化,必然要過了跨境物流這一關。

以此來看,阿里和菜鳥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命運共同體,二者誰也離不開誰。

話又說回來了,目前淘寶、京東、拼多多三家傳統電商平臺和抖音、快手等新型電商平臺,還在混戰當中。?

如今,他們背后的資本又瞄準了紛紛入局跨境電商,將戰場拓展到了海外。

但是不同于國內早已擁有成熟的物流體系,跨境物流的建設才剛剛起步,而且由于建設成本高,很難實現規?;?。

同時,國際快遞三巨頭UPS、DHL、FedEx的市場份額和盈利水平存在極大的差距。

以UPS為例,其在2022年第四季度,實現營收27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2.7%。全年營收為1003億美元,同比增長3.1%。對比菜鳥不難發現,二者差距猶如鴻溝。

這種情況下,以菜鳥為代表的國內物流企業要想與之一戰,必然艱難萬分。

目前來看,電商平臺出海,給跨境物流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未來誰能在陌生的海外市場講出不同的故事,依然是一個謎題。

但不管怎么說,物流和電商共為唇齒,只有菜鳥打贏物流這場仗,阿里的出海之路才會越走越順暢。

關鍵詞: 阿里巴巴 跨境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