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東印尼將停止所有服務
2023年的京東,開局不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月30日,京東印度尼西亞官網(JD.ID)發布公告稱,將從2023年2月15日起停止接受用戶的訂單,并于2023年3月31日停止所有服務。在服務終止前,所有交易訂單一切如常。
對于熟悉京東的人來說,京東印尼的關停并不意外。2022年5月和12月,京東印尼分別進行了兩次裁員,其中12月的裁員比例高達30%,人數約200人。這一行動被普遍解讀為關停的前兆。
回顧京東印尼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京東確實在印尼投入了不少心血。
早在2015年,京東就與印尼投資公司Provident Capital合資創辦了京東印尼站,比阿里入股Lazada還早。在一年的時間里,京東印尼提供的產品數量從2015年的不到1萬個SKU迅速增長到2016年底的約10萬個SKU,可謂突飛猛進。
2016年7月,京東國際第一個倉儲配送中心正式啟動運營,并于第二年設立戰略部和國際業務拓展部,同時京東印尼開設線下實體店,并逐漸完善物流體系。
2018年,印尼互聯網公司Go-Jek戰略入股京東印尼。此后,京東印尼的估價一度超過10億美元,一躍成為印尼第五家獨角獸公司。
直到2019年上半年,京東在印尼的業務還是“穩步增長,正向發展的”,但下半年便遇到了增長瓶頸,從此一蹶不振。
的確,京東印尼的市場反應遠不及預期,過去8年京東印尼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去年10月京東印尼的網站總訪問量僅為230萬次,連印尼前十都排不進,相比之下排名第一的Shopee訪問量高達1.79億次。
劉強東曾在2015做出計劃:“京東印尼的公司將和京東商城在國內一樣,需要5到10年的時間,一點一滴、腳踏實地地做起來。借此讓京東印尼站成為印尼人第一電商品牌,乃至東南亞人最喜愛的電商品牌。”
如今看來,劉強東的計劃徹底落空了。
二、京東依舊水土不服
那么,京東為何沒能復刻國內市場的戰績,在印尼市場闖出一片天地呢?筆者總結出原因有三。
第一,京東印尼的管理存在較大問題,決策不力,內耗嚴重。
與國內不同,京東印尼采用合資模式,京東的高管并不能掌握絕對的話語權。Provident作為合作方,甚至會參與到京東印尼的員工管理、員工招聘、合作方的選擇等日常管理和決策中。
而且,京東印尼的主營類目的3C電器,大部分采用本地供應鏈,而Provident也有自己的線下3C業務,與京東印尼有所重疊,因此會產生一定的內耗。
另外,京東海外業務頻繁換帥也產生了不利影響。2016年京東集團國際業務總裁由前京東商城CEO沈皓瑜擔任,2017年換成了跳槽來的前樂視高級副總裁鄭孝明,2018年又換成了京東前3C家電零售事業群負責人閆小兵。每一次負責人的變動,都意味著大量的溝通、管理和運營成本,給京東的國際化業務造成損耗,不停地錯過發展機遇。
第二,本地化進程不徹底,逐漸喪失物流優勢。
京東印尼雖然聘請了大量本地員工,但很多決策依舊沿用國內市場經驗,與印尼當地市場環境不符,從而造成一些營銷活動效果遠不如預期。
比如,京東印尼的主營類目的數碼3C商品,與國內一致。但印尼消費者對數碼3C產品的消費能力不如國內那樣強盛,他們更青睞服裝、日用品等類目,而這并不是京東的強項。
一方面京東沒有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另一方面它的對手也在補齊短板、擴大優勢。比如Shopee請了C羅、Baby Shark等有影響了明星宣傳,拿出收入的50%做營銷,并且上線了ShopeePay這一內置支付工具。因此Shopee后續完善了物流體系后,很快將京東印尼甩在了身后。
簡而言之,京東依舊未能克服“水土不服”。
第三,是居高不下的成本和京東的盈利壓力。
為了在陸路交通并不發達的印尼實現次日達,京東花了三年在印尼建立了10個倉儲中心,總面積近30000平方米,以及配套的物流體系。像這樣的重資產成本是十分高昂的。
在京東高速增長時期,這筆投入自然不算什么,但隨著京東增長放緩,海外自營物流的巨大投入漸漸讓京東吃不消了。2022年末京東甚至開始給高管降薪以補貼基層員工,留給海外業務的資金就更不多了。
可以說,燒不起錢,是壓倒京東印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京東之外,電商巨頭爭相出海
在的京東逐漸撤離東南亞市場時,國內的其他幾大電商巨頭卻爭相出海,搶占海外市場。
2022年9月,拼多多跨境電商平臺“Temu”正式上線,以服飾為切入點,慢慢擴展到全品類。上線4個月以來,Temu在海外好評如潮,甚至登上電商類APP榜首。
阿里在海外市場同樣不甘示弱,于去年年末在西班牙推出了電商平臺“Miravia”,而后又投資10億美元在土耳其建設物流樞紐和數據中心。不過從整體上看,阿里的跨境業務表現較為平淡。
抖音方面,去年10月推出了主打快時尚品類的獨立站If Yooou,TikTok的直播帶貨功能也在逐漸完善,試圖復刻國內直播電商的奇跡。
此外,從中國走出去的快時尚品牌shein更是一路高歌猛進,2022年銷售額突破1000億美元,幾乎要與亞馬遜分庭抗禮。
可以看到,中國電商走出去是大勢所趨。畢竟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國內電商市場已成一片紅海,內卷相當嚴重。而國外市場尚有相當多的增長空間,為電商巨頭們提供了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當然,京東撤出印尼市場并不意味著京東放棄出海,只是京東當前將解決國內市場的問題放在了首位。當京東重回高增長時代,相信其必定會重拾海外市場,東山再起。
但不可否認的是,京東在印尼的失利確實給行業敲響了警鐘,“水土不服”是所有的出海者共同面臨的難題。